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,"谯音"是一个鲜为人知却极具历史价值的音乐概念,它不仅是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,还与中国传统哲学、礼仪文化以及地方民俗有着深刻的联系,由于历史文献的散佚和现代音乐研究的侧重不同,谯音的概念逐渐被边缘化,甚至被许多人遗忘,本文将从历史、音乐理论、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,深入探讨谯音的定义、起源、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音乐体系中的地位,以期还原这一古老音韵的真实面貌。
一、谯音的定义与词源
"谯音"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音乐文献,但其确切含义因时代和语境不同而有所变化,从字面上看,"谯"(qiáo)在古代有多种含义,既可指城门上的瞭望楼(如"谯楼"),也可指一种特定的音乐调式或音律,而"音"则指音乐、声音或音调。"谯音"可能指一种特殊的音阶、调式,或是某种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音乐形式。
在《周礼》《乐记》等早期典籍中,谯音被描述为一种庄重、肃穆的音乐风格,常用于祭祀、朝会等正式场合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提到:"凡乐,圜钟为宫,黄钟为角,太簇为徵,姑洗为羽,谯音为商。" 这里的"谯音"似乎与五声音阶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中的"商"音相关,可能指一种特定的音律或演奏方式。
谯音也可能与古代"谯楼"的报时音乐有关,在古代城市中,谯楼是重要的公共建筑,负责通过钟鼓之声报时或传达政令,quot;谯音"可能指这类具有仪式性质的音乐。
二、谯音的历史渊源
**1. 先秦时期的谯音在先秦时期,音乐不仅是娱乐手段,更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,周代的雅乐体系严格规定了不同场合使用的音乐调式,而谯音可能是其中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音律。《诗经》中的某些篇章可能采用了谯音调式,以体现庄重肃穆的氛围。
**2. 汉唐时期的演变汉代以后,随着西域音乐的传入,中国传统音乐体系逐渐丰富,谯音的概念也有所扩展,唐代的燕乐(宴乐)体系中,谯音可能被融入新的音乐形式,如"大曲"或"法曲",用于宫廷宴会或宗教仪式。
**3. 宋元以后的衰落宋代以后,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,雅乐逐渐式微,谯音的概念也变得更加模糊,明清时期,尽管仍有学者试图恢复古乐,但谯音已不再是主流音乐理论的核心概念。
三、谯音的音乐特征
由于缺乏具体的乐谱记录,谯音的确切音高和演奏方式难以完全还原,但根据古代文献的零散记载,我们可以推测其可能具有以下特征:
1、音阶特点:谯音可能与"商调"相关,即五声音阶中的第二个音(相当于现代音乐的Re),商调在传统音乐中常表现悲壮、肃穆的情感,符合谯音在祭祀、朝会中的使用场景。
2、节奏与韵律:谯音可能采用缓慢、庄重的节奏,强调音乐的仪式感,古代钟鼓乐器的使用可能与之相关。
3、演奏方式:谯音可能以管乐(如笙、箫)或打击乐(如编钟、建鼓)为主要演奏乐器,体现古代宫廷音乐的恢宏气势。
四、谯音的文化意义
谯音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,更承载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礼制文化:
1、天人合一的象征: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是沟通天人的媒介,谯音的庄重风格可能用于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畏。
2、社会秩序的体现:在周代礼乐制度中,不同的音乐调式对应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场合,谯音的使用可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观念。
3、地方音乐的融合:某些学者认为,谯音可能源自古代巴蜀或楚地的民间音乐,后来被纳入官方雅乐体系。
五、现代研究与谯音的复兴
近年来,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深入,学者们开始重新关注谯音这一古老概念,一些音乐学家尝试通过古代文献和现存民间音乐,复原谯音的可能形态。
古琴音乐的探索:古琴曲目中某些古老的调式(如"凄凉调")可能与谯音有相似之处。
民族音乐学的比较研究:通过对比现存的地方戏曲、道教音乐等,寻找谯音的遗存痕迹。
现代作曲家也在尝试将谯音元素融入当代音乐创作,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六、结语
谯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神秘概念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尽管其确切定义和演奏方式已难以完全还原,但通过文献研究和音乐实践,我们仍能窥见其一斑,谯音不仅代表了一种音乐风格,更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见证,在当今全球化的音乐环境中,重新发掘和研究谯音,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逻辑,也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源泉。